今年以来,南通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发园区“去行政化”改革方向,推动开发园区体制机制系统性、整体性优化提升,在管理体制、园区整合、机构设置、考核激励、培优人才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切实解决行政化倾向明显、体制活力减弱等问题,加快向现代产业园区转型。 一是以“区镇分设”推动发展主业回归。南通有1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原先有13个实行区镇(街)合一的管理体制,开发区与乡镇(街道)职能划分不清,行政化倾向明显。今年1月,市委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提升省级以上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行“区镇分设”,强化开发区的经济管理职能,让开发区回归设立初衷,聚焦主责主业。目前列入“区镇分设”改革的12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均已改革到位。其中,如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如东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启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启东吕四港经济开发区等4家开发园区与所在乡镇(街道)按四至范围划分管辖边界,各自独立负责辖区内的各项事务;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如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港闸经济技术开发区、苏通科技产业园区等8家开发园区与所在乡镇(街道)重新明确职责分工,开发园区履行开发建设、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职责,乡镇(街道)承担农业农村、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事务。 二是以“一区多园”推动特色产业集聚。目前,除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外,还有不少工业园区和镇(街)工业集中区。针对本市存在的园区“多、小、散”问题,南通市按照集聚集约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行“一区多园”管理模式,以经济实力较强的省级以上开发区为主,对区位相邻、产业相似的园区进行整合,由开发区对其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招商、统一管理。如东县以省级如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一区”主体,整合南通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如东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如东小洋口旅游度假区,作为“多园”支撑,打造“一区三园”协同发展的管理架构。启东市以启东经济开发区为主体,统筹生命健康科技园、生命健康产业园等园区,构建沿江板块;以启东吕四港经济开发区为主体,统筹启东高新区、江海产业园等园区,构建沿海板块。海门市以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与海门高新区实行一体化运行,发展空间增加近一倍,更好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的集聚、辐射和带动效应,提升开发区综合承载能力。与此同时,每个开发区都明确了30平方公里左右的集聚区作为未来5-10年优先发展区域,实行成熟一片、推进一片的有序滚动开发,逐步扩大集聚区范围。 三是以机构扁平化推动营商环境优化。今年3月,市委编办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省级以上开发园区体制机制和机构编制管理的若干规定》,按照机构精干、协同高效原则,科学合理设立管理机构,强化招商、项目、融资等服务的内设机构,保证重要内设机构在开发区的主导地位。副厅级的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职数按9名配备,职能机构控制在15个以内;正处级的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职数按7名配备,职能机构控制在10个以内;副处级的功能园区综合管理办公室领导职数按5配备,职能机构控制在8个以内。新成立行政审批局和综合执法局,依法集中行使行政许可、履行行政执法职责。加快推进省级以上开发区内涉企投资审批扁平化、标准化、便利化,实现“园内事园内办”。加快推进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全链审批赋权改革,上半年将实现全覆盖。对省级以上开发区进一步简化工业用地出让程序,下放工业项目规划审批权限。 四是以“双考核、双挂钩”推动比拼活力迸发。在省级以上开发区实行“双考核”“双挂钩”制度,“双考核”即市、县(市)区对开发区实行同步考核;“双挂钩”即开发区年度绩效考核奖励基数由各县(市)区综合考核确定,奖励系数根据全市开发区绩效考核排名分档确定。制定《南通市2020年度省级以上开发区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和《2020年全市开发园区产业项目建设综合考评办法》,推动开发区聚焦招商引资、提升发展质态、积极争先进位、加快化解债务、注重安全环保。着眼特色产业培育、薄弱环节提升等方面,为每个省级以上开发园区量身制定4-5条“个性化考核指标”,加快园区特色化转型,增强产业聚集和带动能力。 五是以实绩激励推动各类人才汇聚。巩固市场化招商试点成效,完善招商人员市场化招聘和考核制度。加快引进懂专业、有大企业工作经历、国际化理念的复合型人才充实开发区专业招商队伍,提高重大项目招引的攻坚力。在绩效奖励总额中,拿出不少于20%的额度奖励项目招商有功人员,根据招商实绩、项目进展、项目服务等奖励到个人。优先选拔懂经济、会管理、善服务的优秀干部到省级以上开发区任职,建立开发区与市直、县直机关干部和镇干部多向交流机制。出台《关于实施高层次双创人才倍增计划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进一步集聚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江海英才“一卡通”服务细则》等政策,为开发区创业就业的各类人才提供量体裁衣式的激励和保障,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