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们在茶场采茶。(资料图片)文雯 摄 金山网讯 “我们这有十多种茶树,研发了数种制茶工艺,研究茶,做好茶,做出更好的‘镇江茶’,是我们茶产业科技工作的奋斗目标。”5月12日,市农科院的“茶研发楼”里,茶叶专家马圣洲谈起红茶产业时满脸笑容。他和市农科院其他热衷于茶产业的科技工作者一起,让镇江茶特别是红茶更有“镇江味”。 好苗出好茶 优选品种是关键 如果说,一杯好茶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那么首要因素就是原料。 在市农科院的茶园里,一垄垄茶树长势喜人。“这片茶园,有我们先后引进的10余个新品种。我们从中筛选出抗性好、品质好、产量高的红茶适制性或红绿兼制品种多个,例如高香红茶适制性品种金牡丹、金观音,红绿兼制品种楮叶齐、龙井43,特色白化兼制品种御金香等。”马圣洲介绍,这些品种的顺利推广,为全市开发高品质红茶或者红绿兼制茶品提供了鲜叶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障茶叶,特别是夏秋茶的质量安全,市农科院茶叶团队还联合植保、土肥等科室的专家组成亚夫科技服务团队,研究集成土壤管理、绿色防控、区域小环境打造和生物多样性培育等技术的茶叶生产管理技术体系,加强从茶园到茶杯的技术护航,更为提高本地红茶的质量水平和产品档次注入了更多先天优势。 科研有成效 技术投入不可少 作为镇江农业科技研发的“先锋军”,市农科院在本地多个农业产业方向上均配有专业团队,负责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茶产业正是其中一脉。 “本地茶产业是典型的‘忙一季闲三季’,鲜叶资源的利用率过低。”毕业于浙江大学茶学系的马圣洲在进入市农科院后,就将茶叶生产加工方面的技术研究与推广作为主攻方向,先后尝试利用夏秋茶资源研究开发功能性茶、金花黑茶、白茶及工夫红茶等产品,并结合本地茶产业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将工夫红茶加工作为主要突破口。 马圣洲回忆道,经过多次摸索、尝试,他和团队创新性开发了集远红外光辐射处理与振荡做青相结合的萎凋工艺,以及长时轻压揉捻与轻发酵工艺,克服了本地中小叶种工夫红茶味苦香低、难发酵等缺点。更让他惊喜的是,通过工艺赋能,本地鲜叶所制产品具有条索紧细、汤色明亮、香气甜醇、滋味甜爽的特点,与传统红茶的“浓强鲜”特色有着很大区别。 目前,该技术先后在丹徒区上党三泉茶场、句容市林场、句容市龙山茶场、句容市张庙茶场、句容市茅山茶场等多家企业示范应用,不但在省陆羽杯评比中获得了特等奖2项、1等奖1项,还形成了镇江市地方标准1项。同时,在不影响众多茶园名优绿茶生产的基础上,亩均生产红茶5公斤至10公斤,可为茶企新增纯收益超过1000元/亩,增收效益明显。 技术有传承 培育人才强带动 科技研发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生产,而技术推广的最大作用,便是培育人才。 近年来,市农科院众多茶产业体系专家切实践行亚夫精神,扎根茶园和车间,每年在开展大量工夫红茶加工技术农民培训和现场指导的同时,更注重技术二传手的培养。 “我在2020年茶叶加工工(精制)职业技能竞赛(红茶)比赛中获得初赛江苏省第2名,决赛全国第6名的好成绩,还被评为江苏省技术能手和全国农业技术能手,这些都离不开市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丹徒区三泉茶场的刘星星回忆起获奖场景依旧十分激动,更对技术导师们心存感激。市农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技术二传手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市农科院还在丹徒区上党镇墅山村与丹徒现代茶业产业园区共建亚夫工作站,主要推广工夫红茶生产加工技术。争取通过引进一个新品种,推广一套新技术,形成一套新模式,为丹徒区乃至镇江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持,让地产红茶的“镇江味”更浓。(记者 周迎 通讯员 赵飞) (责任编辑:) |